做新時代隱姓埋名人——記火箭軍某旅某分隊
分隊常態組織官兵在全身防護狀態下開展訓練,提升官兵對戰場極端環境的適應能力。圖爲官兵全身防護模擬穿越毒障。陳浩/攝
春寒料峭,火箭軍某旅訓練場上,氣溫仍在零攝氏度以下,某分隊正在展開極限減員訓練。半數號手“陣亡”、發射架遭化學襲擊……在數個特情加載的背景下,分隊長張國棟依然信心滿滿。
“官兵們對‘點火’的渴望讓我確信,大家都會拼盡全力。”他說。
爲了謀戰研戰,這支分隊一頭扎進深山,一駐就是數年,訓練持續取得突破。“敢啃硬骨頭,敢衝最前沿!”這是該分隊戰歌中的一句歌詞,它充分體現了分隊官兵的精神特質——組建以來,官兵們依靠這樣的精神,克服無操作規程、無訓練經驗等重重困難,成長爲一柄令敵人聞風喪膽的“勝戰尖刀”。
“黨讓幹啥就幹啥”
在該分隊榮譽室,有一面巨幅導彈尾焰的照片牆,畫面裡的導彈尾焰令人過目難忘。分隊一級上士顏飛介紹,分隊組建以來,他們實彈發射首發成功、發發成功,“每次導彈點火的尾焰裡,都飽含着官兵的忠誠和擔當,那團火焰已成爲分隊官兵的精神圖騰”。
當天訓練前,分隊班長以上骨幹在照片牆前列隊,開展“戰備課目攻關動員儀式”。大項任務或攻關訓練難題前,他們都要在此組織動員儀式,在官兵眼裡,那團火不僅是導彈的尾焰,還是初心的顏色、使命的召喚,更映照着分隊的強軍起點——一個大山深處的無名座標。
數年前,組建不久的分隊移防至這個點位。營區是臨時搭建的活動板房,地面雜草叢生。第二天,營區環境整治還在進行,顏飛就帶領官兵開始了基礎訓練。他和不少戰友都是從兄弟部隊選調而來,一紙命令就告別妻兒,趕赴荒無人煙的大山深處。
“黨讓幹啥就幹啥。”這名一級上士說。
歷史總是驚人相似:60多年前,中國戰略導彈部隊的創業者們,堅決聽黨指揮,從全國各地集中到西北戈壁,數年磨一劍,用無私、奉獻、堅守夯實了中國戰略導彈部隊的根基。
雖然時代不同,但初心一致。訓練場上,由兄弟部隊轉隸來的一級上士魏馳,在導彈尾焰照片牆前參加“組織入列”儀式。“我是連隊第16名黨員,淬火礪劍,親手送導彈飛天是我的理想,也是我的初心。崗位雖變,初心不改!”鮮紅的黨旗下,他莊重許下承諾,也在全體黨員的見證下,正式入列連隊黨組織。
開展“組織入列儀式”、建立思想“數據庫”、繪製情緒“動態圖”……20餘項教育活動壓茬推進,官兵思想迅速統一。“戰鬥堡壘作用發揮出來,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更沒有完成不了的任務。”分隊一位政治指導員說。
魏馳便是例證。他轉隸到分隊不久,炊事班班長就出現空缺,分隊伙食保障質量明顯下降。分隊黨委決定,安排具有炊事特長的他挑大樑。一邊是“導彈飛天”理想,一邊是“挑大樑”重任,但魏馳的回答乾淨利落:“我來幹!”
這一干就是3年。其間,魏馳不僅管好了分隊伙食,還帶領炊事班通過專業理論考覈,被官兵稱爲“稍加訓練就能發導彈的最牛炊事班”。
“還有提升空間”
“訓練開頭不錯,今天咱們鉚足勁兒,爭取實現新突破,大家有沒有信心?”“有!有!有!”訓練場上,張國棟大聲鼓勁兒,官兵乾脆利落地迴應。
當天,分隊“緊急奔赴戰位和快速出動”課目到了分組強訓階段。作爲發射架指揮長,三級軍士長何劍波帶隊來到所屬訓練區域。他是一級發射架指揮長,帶出了全旅“王牌架”,對於這次訓練,完全可以不再求突破。但他說:“‘勇爭第一、勇往直前、永不懈怠、永不言敗’,這是我們的訓練格言。”
“雨天,這個器材擺放位置和角度應該是這樣的,以便展開;晴天,應該這樣調整……”何劍波說,“哪怕一個細節只快0.1秒,積少成多都是可觀的,更是值得的。”當天分組細化強訓後,分隊進行了全員全裝合練。“出動速度縮短了10秒,但我感覺還有提升空間。”階段講評中,張國棟說。
“號手就位!”這時,口令再次響起,極限減員戰鬥發射演練開始了。發射架下,指揮員和號手們多數身兼數職,大家密切配合,指揮口令緊湊、操作動作嫺熟,隨着一聲聲“點火”,各發射架紛紛按要求成功完成訓練任務。
這時,何劍波回憶起那次“並不成功”的紅藍對抗考覈。那是一個雨夜,導調組設置發射架遭化學襲擊特情,他帶領號手全身防護佔領陣地。模擬發射進入倒計時,沒想到一名號手不小心讓便攜式發射控制面板淋了雨,計時器上一片模糊。號手戴着防毒面具視野本就受限,因此影響了操作。
“結果點火時間比節點誤差要求慢了1秒!”何劍波說,這1秒誤差在分隊產生極大震動。正因此,他們根據這次失利,結合國際衝突實戰案例,推開了“今夜就要上戰場”反思會,討論辨析強化追求極致的思想。
幾年來,分隊訓練要求近乎苛刻,以連連對抗、架架評比、組組排名爲牽引,創破紀錄活動月月開展,賽道式組訓常態進行,實案演練每天組織。他們要求號手個人裝具穿戴、戰備物資裝載必須形成肌肉記憶;戰備工具取放、常規電纜插拔儘量實現盲操。這些訓練,也讓官兵人人磨礪了長劍工匠精神。
“概括起來就是‘嚴肅認真、周到細緻、穩妥可靠,萬無一失’。”一級上士黃鬆說。那年,上級組織紅藍對抗考覈,他帶骨幹連續72小時堅守戰位,在藍軍日夜輪番高強度干擾下,利用多種應對手段,確保了分隊通信時時暢通。
還有一次,一級軍士長王闖組織實裝操作課目研練,僅一個操作動作規範,他帶10餘名骨幹連續攻關5天,對10餘種特情進行了反覆推演,對30餘個細節進行了改進,確保實操時萬無一失。
“戰備的弦一刻不能鬆懈”
該分隊營區的燈箱上印着“隨時能戰、準時發射、有效毀傷”的口號,尾焰照片牆上的標語是,“隱姓埋名紮根深山礪神劍、威震寰宇披堅執銳寫傳奇”。
“這些標語提醒我們,戰備的弦一刻不能鬆懈。”張國棟說,分隊剛組建時,缺裝備、少教材、無經驗,可提升打仗能力迫在眉睫。官兵們的回答是,“苦幹不苦熬,無路闖出路”。
中士雲典忘不了,那時分隊組織導彈專業理論考覈,滿分100分,要求官兵必須達到80分以上纔算及格。
“首次考覈就‘掛了彩’。”雲典回憶說,類似經歷幾乎每名號手都有過。張國棟認爲,駕馭大國長劍必須要求更高,“‘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只有制訂高目標,才能練出高水平,這是分隊的訓練價值觀和組訓理念。”
訓練場、學習室、戰位上……雲典努力的勁頭讓很多官兵印象深刻。只有高中學歷的他,歷經3年成長爲一級導彈操作號手、旅礪劍尖兵,還自學取得了大專學歷。官兵都評價他,“有學習導彈專業的天賦。”
一級上士薛騁遠介紹,新型導彈雖然操作簡單,但原理十分複雜,隨裝資料數十本,僅號手必須掌握的原理圖就有100多張,學精很難。
幾年來,分隊將口令、操作和對應的原理圖關聯起來,將模擬訓練與理論學習並行組織,這被他們稱爲“一令一圖”訓練,歷經數年探索,實現了一崗號手“隨機抽、一口清、問不倒”,不僅闖出訓練新路被上級推廣,還使分隊三分之一官兵通過旅教練員資格認證,爲旅後續組建分隊輸送骨幹43人。
薛騁遠是發射車駕駛員,他將淬鍊大國長劍比作在原始森林裡開路,“不斷披荊斬棘,就一定能找準前進的道路。”
那次,分隊參加紅藍對抗,他所在發射架連續5次備份模擬發射任務。“總備份,是我們能力不行嗎?”號手們議論紛紛,有點泄氣。而第六道命令,他們終於成了主打。
主打任務難度不小,人裝已30多個小時未休息,還需跨越3個作戰區,靠一張藍軍提供的10多年前的地圖,分隊保持無線電靜默機動數百公里,最終圓滿完成任務。
分隊長張國棟介紹,短短几年時間,分隊所屬發射架累加完成全流程模擬發射演練3000餘次,創新操作規程教範20餘本,20餘項訓法戰法被上級推廣,成功發射導彈10餘發,前不久被中央軍委表彰爲全軍備戰標兵單位。
“甘做新時代的隱姓埋名人。”分隊官兵說,這是分隊的礪劍初心,更是火箭軍忠誠礪劍的生動縮影。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