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教師離線權 教團籲先加導師費
教師「離線權」話題近來吵得沸沸揚揚。圖爲日前學生團體「鉛筆藍圖」和國教行動聯盟共同舉行記者會,支持教師爭取「離線權」。本報資料照片
教師「離線權」話題近來吵得沸沸揚揚,第一線教育現場認爲,導師承擔大量班級經營與溝通責任,最需離線權保障。教團直言,即時通訊軟體普及後,導師不僅工作負擔增加,未及時迴應甚至會遭投訴,但三千元的導師職務加給已十餘年未調,應先檢討導師職務加給。
立法院法制局則提出「教師離線權相關權益保障之法制研析」報告,指教師是工作壓力與倦怠程度最高的職業之一,許多人下班之後仍要回復學生、家長等人訊息,我國對於教師離線權相關法制付之闕如,應該立法明定保障教師權益,而非僅由指導原則予以規範。
學生團體「鉛筆藍圖」日前召開記者會,爲教師「離線權」發聲,訴求讓老師在下班後有權利選擇不回覆學生、家長的來電或訊息。不過教學現場直指,校園中最需離線權的其實是導師。
臺南市教育產業工會理事長陳葦芸表示,相較十年前的教育環境,現在導師的額外付出愈來愈多,班級經營面臨更多考驗。像是和家長的溝通變得更即時,萬一沒有及時回覆,恐被指責親師溝通不良。尤其教師法修法以來,導師常因親師溝通狀況被投訴、檢舉不適任等,調升導師費是對導師基本的尊重與應有的補償。
嘉義縣教師職業工會秘書長陳佩瑩表示,國小導師的工作從學生踏入校園就開始了,如晨間時光、清掃工作、聯絡簿批改回復,午餐教育、品德教育、生活教育等,主要都是由導師承擔。隨着通訊軟體普及,導師經常被要求用LINE向家長轉傳學校資訊。近年因兒童人權、融合教育等意識普及,學生的一級輔導責任,更是讓導師戰戰兢兢。
實際上,根據立法院法制局近日報告,基層老師反映,LINE早已成爲親師雙方溝通工具,許多教師下班後還接到家長訊息,立刻處理與迴應也是另類加班,儘管教育部在二○二一年發函各縣市政府,針對教師加班提供合理勞動權益的補償機制,不過各縣市作法皆不同,應由中央主管機關統一規範較爲妥適。
對此,教育部表示,導師職務加給的性質是教師擔任特定工作的另行加給,歷年待遇通案調整未包含在內,將考量校內各類教師待遇的衡平性,視教學現場實際狀況及地方政府共識,適時檢討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