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斌:擴大需求短期離不開投資
2月25日,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張斌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第182期“經濟每月談”活動上就如何化解當前我國經濟面臨的總需求不足問題進行了分析,並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張斌談到,總需求問題背後涉及億萬個主體的互動,是一個抽象且脫離個體生活經驗的問題,容易導致政策制定上的錯誤。他強調,要走出需求不足的局面短期內離不開投資,消費和投資在當前階段是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關係。
張斌指出,總需求不足是一個總量問題,其複雜性遠超個體生活經驗和微觀企業視角,是億萬個主體的互動。他以債務問題爲例談到,對於家庭和企業而言,減少債務是減輕負擔的好事,但對於國家而言,債務並非越少越好。適度的債務是國家發展的需要,過多或過少都會帶來嚴重問題。
張斌進一步解釋,個體通過努力工作可以在競爭中獲勝並增加收入,但對於國家整體而言,總收入的增長並不完全依賴於個體的努力和生產效率的提升,而是與信貸和資本市場有更密切的聯繫。他強調,總需求問題是一個抽象且脫離個體生活經驗的問題,容易導致政策制定上的錯誤。他以美國大蕭條期間的錯誤政策爲例,說明基於個體經驗的解決方案往往不僅無法解決問題,反而可能加劇問題。
分析總需求不足問題,張斌認爲可以從需求不足的誘因、市場機制和宏觀政策三個層面進行。當前我國總需求不足的誘因包括房地產市場的深度調整、疫情後遺症以及地方政府隱性債務治理等,這些因素對總需求產生了最初的衝擊。第二個層面是需求不足被市場放大,出現了市場失靈。因爲價格具有黏性,當經濟運行的一類主體減少支出,就會依次傳導給其他參與主體。這就導致各類主體資產負債表之間的負向螺旋循環,導致需求不足問題放大,是一種市場失靈現象。
張斌談到,有了需求不足、出現了市場失靈,但如果在最後一個層面,也就是政策層面應對得當,是可以化解難題的。需求不足的成因、市場機制和宏觀政策,三者共同決定了需求不足的嚴重程度。他強調,強有力的逆週期政策可以有效扭轉需求不足的局面。
張斌建議,要想走出需求不足需要兩類政策。一類是逆週期政策。短期內走出需求不足的局面離不開投資,而消費和投資在當前階段是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關係。他呼籲政策制定者在關注消費的同時,也要重視投資的作用,特別是在公共基礎設施投資方面,應更多關注民生福利的改善。另一類是結構性政策,要在收入端更好地進行二次收入分配,財政要爲低收入羣體提供更多保障;要推動三次產業增長更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