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祥銓長3顆腺瘤「恐變大腸癌」醫點名7類人是息肉保證班
藝人餘祥銓近來在社羣上分享去做大腸鏡檢查,結果竟被揪出7顆息肉,其中有3顆是可能會變成大腸癌的腺瘤,令他驚訝不已。(圖/中天綜合臺提供)
藝人餘祥銓近來在社羣上分享去做大腸鏡檢查,結果竟被揪出7顆息肉,其中有4顆屬於良性增生,但有3顆是可能會變成大腸癌的腺瘤,令他驚訝不已,所幸最終化驗出來並沒有病變。大腸癌有9成以上是由息肉演變而來,醫師就提醒,包含菸酒生、BMI超標、肉食主義者、長期外食族、警察、年長糖尿病患者、應酬滿檔的生意人等,可說是「息肉保證班」,務必要特別注意。
什麼是大腸瘜肉?根據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衛教資料顯示,其是指發生在大腸黏膜的突起物,可分爲增生性息肉、發炎性息肉和腺瘤等,而唯有腺瘤纔有可能形成惡性腫瘤。值得注意的是,大部份的大腸息肉是沒有症狀的,若有則是解血便、黑便、腹瀉和便秘等非特異症狀,因此很容易被忽視。
胃腸肝膽科專科醫師吳宗勤先前於個人粉專發文提到,大腸癌有年輕化的趨勢,若能夠早點發現息肉,甚至早期大腸癌至關重要,並點名有7大族羣,包括菸酒生、BMI超標、肉食主義者、長期外食族(計程車司機、貨運員、外送員)、警察、上了年紀的糖尿病患者,以及應酬滿檔的生意人,可說是保證班,若檢查沒找到息肉,反而還會不安。
根據統計,大腸癌曾連續15年位居10大癌症之首,年奪6千多條人命。大腸直腸科醫師陳威佑曾提醒,大腸癌是一種可預防、可治療的癌症,因此務必要安排定期檢查,就能及早發現病竈、及早處置。他強調,大腸癌的5年存活率可以高達90%,反之若拖延到大腸癌第4期,存活率僅剩10%。
陳威佑呼籲,40歲以上的人,不管是否有腸道症狀,應每年至少做1次糞便潛血檢查,以及至少每2年接受1次乙狀結腸鏡的檢查。一旦出現腹痛或腹部不適、便秘或腹瀉、糞便形狀或顏色改變、糞便帶血或黏液、體重減輕及貧血等症狀時,也應儘快去做大腸癌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