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系AIC支持科創企業 業內:需完善容錯糾錯機制

本報記者 郝亞娟 張榮旺 上海 北京報道

金融資產投資公司(以下簡稱“AIC”)在支持科技創新領域展現出廣闊的發展前景。

日前,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與國家發展改革委在京召開AIC股權投資試點座談會,提出將擴大金融資產投資公司股權投資試點,吸引帶動更多社會資本支持科創企業發展。

交銀投資相關負責人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銀行系股權投資機構目前已形成一套科技金融的體系和制度,包括投資策略、風險管理、項目篩選、投後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安排,覆蓋“募投管退”全流程。在合作模式上,正積極推動股權投資生態圈整合,通過匯聚產業、金融、政府以及個人投資者等多元化資源,爲企業打造資源嫁接和增值賦能的平臺。

建立股權投資生態圈

會議指出,AIC已實現18個試點城市簽約全覆蓋,簽約金額超過3500億元;認真落實“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要求,撬動社會資金參與試點,探索形成了一批良好做法,基金設立、募資和項目投資等各項工作順利有序推進,取得積極成效。

遠東資信評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遠東資信”)指出,衆多AIC 股權投資基金採取跨界聯合發起,包括地方國資投資平臺、AIC、科技企業和地方重點國企等,AIC 作爲金融資產投資公司股權投資試點的核心企業,發揮重要出資人角色,促進了銀行系的權益資本對於各城市科創領域融資需求深入對接。AIC 基金案例實踐同時顯示,這些基金聚焦支持科技創新,助力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等領域發展,AIC 從中發揮耐心資本的角色。

記者採訪瞭解到,在股權投資領域,AIC正成爲重要參與者。前述受訪交銀投資相關負責人指出,第一,與市場其他主體相比,銀行系股權投資機構天然具有母行廣泛的分支機構和客戶基礎,能更好地瞭解企業需求和市場動態,爲企業提供更全面的金融服務,給予企業投後賦能增值。

第二,銀行系股權投資機構還可以依託豐富的風險管理經驗,和母行與科創企業的長期業務聯繫,如存貸款、結算等,更好地瞭解企業的經營狀況和成長潛力,爲股權投資的准入評估及投後管理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第三,銀行系AIC的母行都是排名世界1000家大銀行前十位的綜合性商業銀行,資金實力雄厚,可以爲被投項目帶來長期的耐心資本來源。

第四,對被投企業而言,得到銀行系AIC的支持還可以爲它們在市場上“增信”,提高市場的認可度,降低融資成本等。

從“投安全”到“投成長”

從政策支持來看,2024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發佈《促進創業投資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擴大AIC直接股權投資試點範圍。

2024年9月,金融監管總局發佈的《關於做好金融資產投資公司股權投資擴大試點工作的通知》將五大行股權投資業務試點城市由上海擴大到18個城市,股權投資金額和比例限制也將放寬,考覈機制也將得到進一步優化。

最近召開的AIC股權投資試點座談會提出,要推動優化股權投資環境,調動更多資金和資源支持試點。持續總結試點經驗,優化完善試點政策,推動試點工作有序擴圍,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支持科技創新和民營經濟。

“目前,國內整體投資規模放緩,硬科技領域成爲投資焦點。產業結構升級背景下,國有資本積極賦能硬科技產業發展,半導體、清潔技術、汽車等領域獲大量資金注入,部分硬科技行業逆勢上漲,反映股權投資助力產業結構調整、資金加速流向科技領域。”前述交銀投資相關負責人說。

不過,銀行系股權投資也面臨一些挑戰。交銀投資相關負責人分析,有三方面:

一是基於科技創新高風險、高不確定性的特點,銀行系股權投資資金主要源於傳統商業銀行,在風險偏好上求穩、注意安全性是其天性,需要實現從“投安全”到“投成長”的理念轉變。

二是在通過股權投資方式支持科技創新時面臨完善容錯糾錯機制的問題。傳統商業銀行的不良容忍度一般在1.5%左右,即使普惠貸款受益於國家政策支持後的容忍度也在3%以內。而對於股權投資而言,這樣的不良容忍度是很難達到的,商業銀行系統內從事股權投資的子公司需要有符合股權投資行業規律的盡職免責和約束激勵機制,鼓勵在投早、投小、投硬、投長等方面敢投、願投、能投、善投。

三是要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流程機制和管理約束能力,通過業務推進平臺有效防範道德風險,形成健康有序的市場競爭力。

中信建投在研報中指出,由於金融資產投資公司主要從事債權轉股權業務,其資產端多爲無固定期限的股權類投資,導致資產端的流動性相對較弱。此外,市場風險主要體現在股權投資的市價波動或估值波動較大,尤其是非上市公司股權的退出方案能否順利執行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

展望未來,遠東資信表示,推進AIC基金髮展,建議注重對於AIC 基金的統籌管理,重視優質或潛在優質企業遴選和項目儲備,做好AIC 基金全流程運作中的風險管控,發揮好AIC 的股東角色,同時重視AIC 基金績效管理與評價,做好AIC 的資產負債管理與資本管理。

(編輯;朱紫雲 審覈:何莎莎 校對:翟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