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亂跳”可引發中風,微創技術精準消滅病竈
現代快報訊(記者 梅書華)房顫,全稱“心房顫動”,是心臟“電路系統”故障導致的“亂跳”,可能引發中風或心衰,需早發現早干預。截至2023年,中國房顫患者數量估計在1000萬至2000萬之間。隨着年齡增長,患病率顯著上升,尤其在60歲以上人羣中更爲普遍。現代快報記者瞭解到,近年來,房顫的治療方式也在不斷更新,前不久,在陳紹良教授領導下的南京市第一醫院心內科電生理團隊由錢煒春主任成功實施了房顫脈衝消融治療,讓53歲的陳先生(化姓)恢復了正常生活。
反反覆覆心悸,胸悶持續了一個多月。陳先生察覺身體不對勁後及時來到南京市第一醫院就診。錢煒春發現他有不同程度的心悸心慌等陣發性心房顫動症狀,這會導致生活質量大幅下降。
錢煒春告訴記者,心臟像一個精密樂隊,正常情況下由“指揮家”(竇房結)統一發號施令,控制心房和心室按固定節奏收縮(60—100次/分鐘),把血液泵向全身。房顫發生時,指揮家“罷工”,心房裡的心肌細胞開始“各自亂放電”,導致心房每分鐘“狂抖”300—600次,完全失去規律,心室也跟着“手忙腳亂”。
此時,患者會出現心悸心慌、疲勞無力、頭暈或昏厥、胸悶胸痛等症狀。值得注意的是,約1/3患者無明顯症狀(沉默型房顫),體檢或中風後才發現。
“房顫的危害不只是‘心跳亂’那麼簡單。”錢煒春介紹,房顫患者的中風風險飆升5倍,長期亂跳增加心臟負擔,可能發展爲心力衰竭,未經治療的房顫患者死亡率比健康人高2倍。
面對這一疾病,該如何進行治療?錢煒春表示,從“控節奏”到“斷亂源”,讓心臟恢復正常節律,或至少控制心室率+預防血栓。一方面是藥物治療,但是藥物需長期服用,可能伴隨出血或副作用;也可以用電流“重啓”心臟,瞬間恢復正常節律,這類似手機強制關機重啓。
此外還有導管消融術,這是一種微創手術,醫生通過大腿血管插入導管,用射頻或冷凍能量精準“燒掉/凍死”心臟內亂放電的病竈,如肺靜脈異常放電點。這一種先進的醫療技術,主要用於精準摧毀病變組織,比如心臟異常電路或腫瘤,同時儘量減少對周圍健康組織的損傷。
最終,錢煒春充分評估陳先生的病情並徵得他及其家屬同意後,實施了“脈衝電場消融術”。術中,患者4條肺靜脈均實現100%電隔離,整個手術過程僅耗時40分鐘即順利完成。手術在全麻下進行,患者無明顯疼痛感,術後陳先生恢復良好,成功恢復竇性心律。“脈衝消融技術是房顫治療領域的里程碑式進步,隨着這一技術的引入,我們將會用它幫助更多房顫患者。”錢煒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