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聯資本創始合夥人袁鋒:中國半導體的2.0時代,從追趕到破局

什麼樣的產業資本纔是當下最需要的?

芯聯動力董事長、芯聯資本創始合夥人袁鋒認爲:“CVC一個很重要的價值在於能找到這個階段企業的需要CVC做的事情,並承擔企業創新的觸角,推動企業往前瞻領域去研發,幫助企業建立生態圈、護城河以及競爭的壁壘,並且兼顧財務回報。”

4月16日,在“第19屆中國投資年會·年度峰會”上,芯聯動力董事長、芯聯資本創始合夥人袁鋒發表題爲“新時代的產業投資:從Capital到Connection”的主題演講。

在此次分享中,他也談到,CVC在投資領域最大的一個價值就是幫助創業公司與產業鏈上下游的大企業形成良性的互動,包括但不限於共同研發與設計,幫助被投企業與“鏈主”企業之間形成良好的戰略協同。

以芯聯動力爲例,2023年成立以來,芯聯動力獲得了來自包括上汽、小米、東風、寧德、小鵬、立訊、陽光、博世等公司的投資。但這些產業投資人帶來的遠不只是資金,它最大價值在於能夠幫助企業與汽車集團建立全面的合作。在過去一年間,芯聯動力已經拿到了十餘家企業的量產訂單,總金額達到了數億元,與此同時,也鎖定了未來4到5年的碳化硅主驅訂單。

以下爲現場演講實錄,由投中網進行整理:

感謝投中的邀請。我做產業資本CVC有很長時間了,我的一個深刻體會是,連接對於產業資本的下一個時代來說非常重要。

接下來的時間,我會跟大家分享一個很具體的事情,那就是中國汽車芯片國產化的困境。以及作爲一個產業資本和產業集團,我們用什麼樣的方法去解決汽車芯片國產化的問題。

汽車芯片的國產化率不足20%,但因製程原因造成的並不多

先看看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現狀。從2014年開始,中國現在的新能源汽車已經迭代到第二到第三代產品,從分佈式的結構到中央控制結構,很多企業迭代到第三代產品的時候,海外的廠家還在第一代產品。

中國現在在新能源汽車在技術上已經有代際差了,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數字超過1100萬臺的銷量,超過全球70%的市場佔有率,超過50%中國本地的滲透率。

除了汽車的發展之外,我們還看到了經過這十年,中國的零部件也迎來了很好地發展,以前全球百強榜當中中國公司只有兩家,現在已經上升到了15家,這還只是新能源的上半場,下半場的智能化之後,我相信還能看到更多的中國供應鏈企業在全球零部件排行榜上榜。

與此同時,中國的供應鏈也開始逐漸地引領這個行業的發展,電池領域全球十家企業當中中國排了5家企業,電控電機和差減,從三合一變成八合一,變成九合一,變成十二合一,越來越集成化。高壓側也逐步從400V變成800V,能讓充電的時間大幅縮減。弱電側也在探討12V變成48V;智駕、智能座艙會讓車越來越智能化,可見,現在中國的汽車零部件不單只是數量上變多了,質量上也在引領。

接下來就是中國汽車芯片的國產化。

跟上面的兩個領域形成了明顯的反差。是不是製程原因造成的?其實不是,比如說7納米以下的芯片在汽車中其實並不多,如果按照一臺車超過1000顆芯片,其實只有幾顆到小几十顆(分低中高端車型)是由於製程原因帶來的。

什麼樣的原因讓中國的汽車半導體經過這麼多年,我們從2021年開始一直在說芯片國產化,一直在強調這件事,幾千家、甚至過萬家的半導體公司都在做這件事,做到今天國產化率還不到20%。

回頭來我們去看油車的時代,尤其是在日本和歐洲實際上是形成了非常完善的產業鏈,這個產業鏈有領先的芯片企業,全球最好的零部件企業,和全球最好最大的汽車集團,這條產業鏈構成了、這幾方合在一起,汽車企業定義車型,由零部件公司去幫它實現,芯片做底層的支撐,這樣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而我們如果只用pin-to-pin的方法去做一顆顆的替代是非常難實現的。因爲芯片是被定義出來去實現某項系統的功能,我們不參與到定義,就很難真正理解芯片的研發和功能實現。

芯聯的破解之法:相信“聯接”的力量、真正投入研發並跟着終端應用做創新

我們說一下芯聯集成是怎麼思考這個問題的以及怎麼做這件事的。

芯聯集成是2018年從中芯國際剝離出來,用了5年的時間上市,用了7年的時間累計投資了450億,做成了今天全球第十大的晶圓廠,建成了摺合八英寸24萬片晶圓、33萬隻模塊的月產能,且2018年開始我們就把新能源當成公司的核心產品定義的一個方向,所以到今天汽車芯片佔公司收入的50%,工業控制當中主要是風光儲和國家電網的超高壓輸配電相關芯片,這佔公司收入的20%左右,所以,我們是一個以新能源芯片爲主的企業。

我們每一到兩年進入到一個新的領域,花大概3到4年的時間做到國內領先,花6到7年時間做到全球領先。目前公司在碳化硅業務,在IGBT業務和MEMS業務已經達到了國際一流的水平。

公司銷售收入的30%都投入到研發上,使得今天芯聯集成工藝平臺上已經可以解決汽車芯片數量上70%的問題了。可能我今天在一臺車上能實現2000元的銷售,主要以傳感器和功率爲主,接下來我們會在模擬、控制(MCU)、通信這幾個領域再去發力。

那麼聯合的力量這麼重要?芯聯在連接上面怎麼做Connection的呢?

芯聯動力從2021年開始去啓動做碳化硅,做到去年給超過幾十萬臺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在提供碳化硅主驅逆變器的芯片。

芯聯動力在早期的發展過程,引入了包括上汽、小米、東風、寧德、小鵬、立訊、陽光、博世等等知名產業投資人加速碳化硅業務的發展,這些產業投資人的業務協同都做的非常好,他們帶來的遠不只是資金,它最大價值在於能夠幫助芯聯集成與各汽車集團建立研發等領域的全面合作;在過去一年間,芯聯動力已經拿到了十餘家企業的量產訂單,Design win超過30個項目,總金額達到了數億元,與此同時,也鎖定了未來4到5年的碳化硅主驅訂單。

此外,我們會把實驗室建到車企和核心供應商裡面,通過研發前置的方法,做出更有競爭力的產品,這是芯聯動力的第一層聯接,我們先用芯聯動力連接好所有的車企,把一個產品,把一個長板做出來。當這個長板做出來之後,我們跟這些車企一起去深深地解剖爲什麼這麼長時間的芯片國產化的提出最後只有20%都不到?

以一個國外友商芯片公司爲例,它能解決一個主驅系統中幾乎所有的芯片,不只這個公司,我們看到很多國際上經歷了幾十年過百年的企業都能做到幾乎全品類的覆蓋,他們能像一個系統方案提供者去給中國的新能源和全球的新能源企業提供一個完整的芯片解決方案。

而很多的方案其實是由各系統去定義了整個主逆變器的function,pin-to-pin是完全做不到的,這是今天pin-to-pin做不到的其中的第一個原因。

我們再深入地和主機廠去看,發現還有一些新機會。比如國內一個主機廠,下一代的電子電氣架構,它的算力提升了,傳輸速度提升了,但它的芯片減少了,它的芯片標準化了,這需要中國的芯片企業一起去實現這個架構定義,所以有了不一樣的東西。

再看這個,從三合一電控、電機插件到六合一把DC、DEC、OBC加進去,然後到八合一、九合一、十二合一,它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物理上的合成,而是物理上的合成後面有深度的系統合成。這當中又需要芯片的改變。

再一個從12V變成48V,車企、零部件企業、芯片企業需要一起定義的系統。其實中國汽車行業在底層上發生了這麼多的技術創新、技術引領,是需要芯片企業去完成最底層的支撐的。

國產替代絕非簡單的“替代”,而是從系統層面重構競爭力。我們以資本爲紐帶,以生態爲槓桿,聯合中國半導體的半壁江山,聚合本土衆多頂尖、優質的Fabless深度合作,協同進化,共築"芯片定義未來"的深度聯盟——不再是簡單的供需對接,而是深入主機廠的真實需求,讓芯片工程師與整車架構師在研發源頭展開思維碰撞,在800V高壓平臺、碳化硅技術迭代、域控制器融合等關鍵節點,打造從芯片定義到整車落地的完整解決方案。

真正的國產化不是替代的終點,而是引領的起點。我們相信聯合的力量,用鏈接來佈局技術、整合資源、培育創新,讓國產芯片成爲最優解。當中國新能源軍團劍指全球市場,中國芯必須成爲驅動世界車輪的硬核力量——這既是時代賦予的使命,更是技術革命浪潮中不容退讓的戰場。

好的CVC,要做護城河,還要做創新

我覺得產業資本一定要找到這個產業在現階段對公司的真正需求,比如說當年的汽車,我們定了兩個很重要的點,一是通過投資支持新能源供應鏈的發展,二是通過投資去補傳統車企轉型中的短板。

回過頭來,一個產業足夠長的企業才容易有好的產業資本,但是一個足夠長的產業鏈主企業怎麼能成讓CVC成爲核心部門而不是邊緣部門,怎麼樣才能做一個真的CVC呢?

我自己的思考是,一個CVC最好能實現五個職能,不單單看現在的業務,還需要做一些創新的事。

比如芯聯會看機器人行業,反過來我們投的機器人企業會下給芯聯下訂單,我們企業也會成立研發部門去看看這個未來非常大的賽道,通過CVC創新的觸角會反過來推動研發的發展,生態圈、競爭壁壘和財務回報。

再比如,芯聯第一期基金的三個方向:半導體、設備、材料,這是解決卡脖子的問題,芯片的設計公司是解決生態圈的問題,下游的新型應用尤其是終端應用,在引領這個行業的發展,這是芯聯所看到的三個領域

與此同時,在每個具體領域中,我們又有不同的策略,比如說半導體的設備、材料、零部件,我們抓兩個核心,第一,很多企業走完了0到1,走完了1到10,他們能不能從10走到100,我們希望這些中國的設備、半導體零部件企業走出來之後能做強。芯片設計公司會給投資,給訂單,幫助企業做大做強,同時成本要有競爭力,這樣讓供應鏈有競爭力。

第二是還沒有走完0到1、1到10的企業,你要解決卡脖子的問題,像是光刻、離子注入、檢測、靜電卡盤、流量控制器等等,我們主要是投資、幫助企業進行國產驗證快速去迭代。設計公司的投資需要一個系統一個系統地去看,在底盤域當中,在車身域當中,在動力域當中有哪些芯片是可以形成一個完整的解決方案,我們平臺因爲幫國內外幾百家企業代工,最後我們可以結合我們平臺的fabless, 聯合中國半導體的半壁江山,給中國的新能源的終端提供一個完整的解決方案,在當中芯聯資本會投資符合我們投資階段的企業。

在下游的新型應用方面,包括了大的新能源終端的分拆,包括了機器人這些領域。舉個例子我們投了一家靈巧手的公司,回過頭來他把他的需求做成了一個清單給了我們,我們的研發部門拿着他的需求去定製這個機器人靈巧手的芯片,幫他去實現可規模的量產和更低的成本,這是我們實實在在已經去做的事。

現在中國的半導體走完了1.0時代,大衆創業,政府、資本、企業都在往裡投入,產業從無到有、逐步構建了相對完整的產業鏈和國產替代的解決方案,走完了1.0時代。

我覺得現在中國的半導體在走2.0時代,接下來需要做The Hard Things,不再是簡單的替代,而是創新和在基礎法則層重構遊戲規則。需要企業以市場爲驅動持續投入,更需要資本耐心陪跑數個技術週期。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