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院內大小事 挑戰處處、時時變化
董事長更迭,肯定是商研院的「院內的大事」。對於共事過的董事長,王建彬有不同的體會,但他用總營收作爲度量尺,也反映了商研院的成長光譜。商研院創院經費新臺幣1億元,由當年的經濟部長陳瑞隆兼任董事長,一年後由企管名師司徒達賢接手,建立以「互動式個案教學模式」爲主體的服務業中階人才培訓課程,找他的大學在校生和企業界學生撰寫管理個案,爲商研院帶來1億元的收益。王建彬認爲,這是商研院初期真正有在運作的實例。
2010年行政院政務委員管中閔接任董事長,把商研院重新定位爲「研究」機構,從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出身的管中閔,作風不同,對內容要求嚴謹,連研究報告當中的表格,表達方式都會緊盯。
徐重仁是2012年上任的董事長,王建彬認爲,他就是比較商業取向,又是截然不同作風。在徐重仁期間,商研院開創二代班,王建彬負責向企業界招生。「當時業績大略有4億多元,徐董促成一路增加。」,徐重仁在第二任董事長後期兼任全聯實業總裁,在新一任期交棒給現任董事長許添財,王建彬從代理院長、進而真除,商研院的業績自此進一步從5億多,成長到2022年底超過8億元。對商研院各處所人事安排、計劃案、產業鏈結的現況,王建彬認爲,「許董事長調整的蠻不錯」,例如行銷所需達到現在市場需要的精準行銷、數位行銷、社羣行銷,因此將之轉型爲行銷與新媒體研究所,迎向新媒體的時代。
商研院歷經草創、立足,成長初期、人事穩定,看似將能逐步穩定,王建彬卻迎來「院長最Shocked(震驚」的事,兩位處/所首長提出辭呈,轉任業界總經理以及院長,商研院的管理團隊的整備,勢必要重新來過,感覺上像商業服務業的化身:挑戰處處,時時變化,是永遠的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