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幣定位-從BIS貨幣測試 看穩定幣未來定位

國際清算銀行鍼對穩定幣提出單一性、彈性與誠信三項「貨幣測試」標準,展現對穩定幣潛在風險與制度挑戰的高度關注。圖/美聯社

國際清算銀行(BIS)6月底發佈《2025經濟年報》,針對穩定幣(Stablecoins)提出「單一性(Singleness)」、「彈性(Elasticity)」與「誠信(Integrity)」三項「貨幣測試」標準,展現其對穩定幣潛在風險與制度挑戰的高度關注。然而,BIS所採用的評價標準雖體現傳統金融體系的核心邏輯,卻未必貼近穩定幣的技術特性與市場實況。

單一性:穩定幣作爲鏈上結算資產定位

BIS所謂「單一性」意指:同一貨幣應具備等價通用的特性,如美國所有一美元鈔票皆爲等值。據此,BIS批評穩定幣缺乏統一價值依據,僅是美元的「票據替代品」。但穩定幣的設計初衷並非取代央行貨幣,而是成爲鏈上的結算資產,提升支付效率與透明度。儘管不具法償性,穩定幣透過市場機制與一級發行兌換承諾,在穩定性與流動性方面已具實質功能。

2023年USDC短暫脫鉤事件,即反映風險主要來自鏈下儲備資產的託管銀行(矽谷銀行)遭擠兌,而非區塊鏈本身失靈。事後發行方調整策略,將儲備轉至如紐約梅隆銀行等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G-SIB),以提升穩定性。

因此,穩定幣的「單一性」有賴於制度與機制設計的強化,包括儲備透明度、即時贖回與流動性支撐機制。同時也須強化傳統金融系統對應鏈上市場節奏的營運韌性,方能實現接近央行貨幣的等值穩定性。

彈性:以支付功能爲核心的現實角色

BIS第二項標準「彈性」主要聚焦貨幣在經濟循環中的調節功能,憂慮穩定幣無法像央行一樣透過信貸擴張應對危機,難以承擔完整貨幣職能。

這樣的標準,實際上是以「央行角色」爲前提,並不符合穩定幣的現實定位。穩定幣的功能重點不在貨幣政策,而在於成爲可編程、可驗證、即時結算的價值轉移媒介,尤其在跨境支付領域帶來效率顯著提升。

美國《GENIUS Act》草案即將穩定幣發行商定位爲「支付型穩定幣發行人(Payment Stablecoin Issuers)」,反映出主流監管思維已趨務實。即便不具政策調節功能,穩定幣在鏈上應用中仍可能產生一定的信用擴張,例如透過借貸協議或抵押再利用的市場行爲,展現其在鏈上經濟體中的功能彈性。

誠信:區塊鏈透明性與監理合作潛力

BIS對「誠信」的主要憂慮,在於穩定幣的匿名性可能被濫用。然而,區塊鏈的公開可驗與不可竄改特性,反而讓資金流更具可追蹤性,遠優於現金。目前主流穩定幣,如USDT、USDC皆已內建黑名單鎖定機制,可配合司法機關凍結非法資產。例如近期美國司法部公開感謝Tether協助凍結2.25億美元犯罪資金,顯示其在執法科技上的合作潛力。

當穩定幣逐步整合身份驗證、儲備監管、鏈上監控等關鍵制度後,我們認爲其有潛力符合甚至超越BIS所設定的三大標準。事實上,BIS自身主導的Project Agora計劃也正探索如何於區塊鏈平臺整合央行資金與商業銀行存款,以提升全球金融一致性與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