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算法優化向善,讓用戶不再困於“信息繭房”
備受關注的平臺算法問題,有新消息傳來。
據央視新聞報道,“清朗·網絡平臺算法典型問題治理”專項行動開展以來,針對網民反映強烈的算法推薦加熱低俗信息、加劇“信息繭房”、加重觀點極化等問題風險,中央網信辦督促指導重點平臺針對性優化信息推薦算法功能、調整信息推薦算法規則。
而這也得到了平臺的積極響應。近日,抖音、小紅書、微博、快手、微信視頻號、嗶哩嗶哩等平臺圍繞正能量內容加權推薦、用戶自主選擇權保障、推薦內容多樣性優化、提升算法透明度等核心環節,系統性優化完善多項功能,引發了輿論的高度關注。
所謂算法,本質上只是一種計算模型,將用戶的各種行爲進行量化排序,從而找出一個最優解。算法的目的是更有效率的優化:比如算法得出了你愛看古裝劇,那麼在推薦時就多一些相關內容,既提高平臺的“觸達率”,也減少本人的“檢索量”。
但問題在於,算法的濫用很容易催生出信息繭房,進而導致觀點極化——用戶被內容類似、觀點相近的產品飽和式投喂,那麼認知也就容易被單一敘事所塑造。同時,算法也常被平臺所利用,導致屏幕前的信息不再是“你想看的”,而是“平臺想讓你看的”。
這些問題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已經體現了出來。比如一些網絡謠言的傳播,不少都是因爲算法聚合的影響。算法將虛假信息、極端言論高頻度地向用戶投放,事實上形成了一個封閉的信息空間:當用戶看到“有很多博主都這麼說”,那麼“這就是真的”。
另一個比較典型的展現,就是大數據殺熟:平臺將用戶分門別類,對於需要留住的新用戶,便以低價相誘導;對於老用戶,既然“忠誠度”夠高,那麼價格更高一點也無所謂。平臺之所以可以這麼精準識別,就是依賴精度極高的算法,對用戶細緻地標籤。
而更關鍵的是,算法對數字生活的掌控,人們是不自知的。算法不會自報家門,人們看不到透明隱身的算法,也並不知道這些信息的出現,究竟是基於何種邏輯,那麼就很難產生一種理性的、反思的網絡素養,面對這種技術差也難有真正的反抗之力。
曾經在網絡上還興起過一個話題,即年輕人試圖“反向馴服算法”——在網絡上故意留言“價格太貴了”“不降價我不買”,通過“哭窮”來騙過算法。不過專家的意見更扎心:“這種做法反而會讓算法更加‘精明’。”
由此可見,相比於網民自發的“抵抗”,社會集中力量的專項行動更有必要。本質上這是通過強有力的整治,倒逼平臺將算法透明化、公開化、合理化,幫助人們奪回網絡生活中的主動,不再輕易受到算法的擺佈。
從平臺的一些具體措施也能看出這一點。不少平臺都推出了相關優化功能,一方面讓用戶清晰瞭解推薦邏輯、上榜規則等,另一方面也爲用戶設置了更多的探索功能,還給用戶主動選擇信息的權利。相信有了這些功能的優化,用戶對於自己“在看什麼”“能看什麼”“爲什麼看到”會有更清晰的瞭解。
當然也應當看到,雖然專項行動取得了進展,但推動算法向上向善仍有很長的路要走,平臺仍要持續發力,將各項舉措落到實處,推動網絡空間更加清朗。與此同時,技術的進步也是迅猛的,今後有可能又會有新的問題出現。這也說明人們和技術的博弈不會一蹴而就,而是長期動態的過程:監管要時時在場,平臺也應當有充分的自覺、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各方共同努力,才能讓人們更有底氣、更加從容地生存於這個由技術搭建而成的信息空間。
特約評論員 易之
上游評論投稿郵箱:sypl202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