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首次公開自殺式三體無人艇
作爲臺軍打造所謂“不對稱戰力”的一部分,“臺灣國際造船公司”(簡稱“臺船”)25日在高雄碼頭公開展示自研的“奮進魔鬼魚”號無人艇。臺媒稱,該無人艇是效仿在俄烏衝突中大出風頭的烏克蘭自殺式無人艇,並“完全擺脫大陸供應鏈”。但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的大陸專家表示,該無人艇性能還遠不及烏克蘭的同類產品。臺灣ETtoday新聞雲網站26日稱,“臺船”研製的這種無人艇是受到俄烏衝突的啓發,從作戰構想、設計、建造到測試,都是圍繞“機動快速、恫嚇打擊”的“不對稱作戰”概念發展而來。該無人艇採用三體船設計,具備更好的應對臺海複雜海況的能力,全長8.6米、寬3.7米、滿載排水量超過5噸,可以搭載約1噸的有效載荷,最高航速35節。在執行作戰任務時,不但可以效仿烏克蘭無人艇,裝載高爆炸藥發動自殺性襲擊,而且還可以搭載輕型魚雷展開遠距離攻擊。不過美國“動力”網站注意到,考慮到該無人艇的體積過小,它只能用外部攜帶的方式搭載魚雷。自主能力是這類自殺式無人艇的核心。報道稱,“奮進魔鬼魚”號無人艇的艇艏前方安裝有一部圓球形光電偵搜儀,可以選擇4G、衛星信號或無線電等多種遠程遙控模式,同時“臺船”也在開發“羣控模式”“自主航行避碰”“AI目標辨識”“反劫持”等功能。如果遙控信號被切斷或受到干擾,它還可以根據預設程序自主返回基地或自毀。在部署方面,該無人艇可以從全臺各港口出發,也可採用商用皮卡沿公路以曳引車架方式運輸到任意灘頭後下水。臺灣《自由時報》還宣稱,“奮進魔鬼魚”號也可以由其他艦艇攜帶,例如臺海軍的“玉山”級登陸艦一次就可以運載20餘艘,一個遠程遙控站最多可控制50艘無人艇,並通過衛星系統配合無人機協同行動。“臺船”還宣稱,該無人艇在關鍵技術及零件方面“完全不依賴大陸供應鏈”,除了衛星導控系統和動力系統需要外購,其餘設備都是由“臺船”和臺灣本土廠商自制。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的大陸某知名無人船艇公司副總工程師認爲,從臺灣媒體的描述和現場視頻分析,“臺船”推出的“奮進魔鬼魚”號無人艇從功能上具備了最基本的自主航行功能,但看不出“自主避障”“AI識別”等智能化能力。從其產品開發週期(2024年啓動該項目)和產品形態分析,它的工程化程度還未達到實際應用階段,應該還處於“功能實現”的開發階段。該專家認爲,“奮進魔鬼魚”號對惡劣海況的適應性相對於烏克蘭無人艇有優勢,但從外形設計和佈局上看,其隱身性能低於烏克蘭同類產品。該專家還介紹說,除了無人艇本身的平臺性能之外,其通信、控制能力及與控制端的協同性能,纔是影響無人艇實際能力的關鍵技術。目前“臺船”只提到該無人艇的航速、負載、航程、海況適應能力等最基本信息,缺乏系統級設計、應用信息以及在潛在客戶使用場景下的應用測試,表明其技術成熟度還有待提升。“鑑於近年來島內工程技術人員尤其高端技術人員的外流嚴重,其提升效率存疑。”同時,無人艇並非各部件的簡單集成,設計和工程實現理念應以“無人”爲核心進行功能定義和實現,從島內媒體的報道和“奮進魔鬼魚”號無人艇的形態看,它更多還是基於有人船的無人化改造,其系統級功能在後續迭代上存在瓶頸。此外,專家認爲,俄烏衝突證明自殺式無人艇作爲戰場消耗品,需要足夠產能才能保證它的作戰能力。儘管對於臺灣而言,這類無人艇的技術門檻不高,但如果要轉入大規模生產,臺灣本島工業基礎和市場規模相對有限,無人艇部件的快速迭代升級潛力和規模化生產的成本控制能力都相對較弱。美媒也認爲,如今大陸無人裝備的發展速度遠超臺灣,“近年解放軍空中、地面和海上的無人裝備數量激增”。島內指望用自殺式無人艇對抗解放軍,實在是打錯了算盤。 (陳 山 馬 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