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職協會與「舞王秀」賽事實踐 張思敏教授協助運動舞蹈學生升學機制建立
張思敏教授(左二)任職臺灣運動舞蹈發展協會。張思敏教授提供
運動舞蹈(DanceSport)在臺灣曾長期被視爲課外活動或興趣班級,難以進入正式教育體系。然而,張思敏教授深知,唯有建立完整的升學路徑與制度化評量,運動舞蹈才能脫離「表演」或「娛樂」的刻板印象,邁向專業化與國際化的發展軌道。
自任職臺灣運動舞蹈發展協會以來,張思敏教授即致力推動升學機制的建立。他指出,過去許多舞蹈學生雖在國內外賽事中表現出色,卻因缺乏明確的學術認可與銜接制度,無法順利申請體育相關科系或大學保送。爲解決此困境,他與協會同仁攜手,建立運動舞蹈專業的技術檢定與等級制度,並積極與大專體總、教育部協調,爭取運動績優生制度的適用。
他說,「我們花了好幾年,從設計檢定製度、規劃認證教師、到建立全國排名系統,就是要讓運動舞蹈有量化依據、有客觀標準,纔有辦法與其他競技運動比肩,進入教育升學體系。」
爲深化這一制度實踐,張思敏教授主導策劃了「舞王秀」運動舞蹈全國公開賽。這項比賽不僅設有各年齡層與等級分組,並引進國際認證裁判,提升賽事公信力與技術評價標準。同時,他也主張將比賽結果納入升學資料參考,讓舞蹈學生的努力不只是舞臺上的短暫光芒,而能成爲教育歷程的一部分。
張思敏教授提供
張思敏教授認爲,「我們不是隻想辦一場比賽,而是打造一個舞臺,讓這羣孩子的專業被看見、被認可,並且轉化爲學術上的價值與未來的資源。」
除了國內製度建立外,張思敏教授也積極推動國際交流。他帶領檯灣選手前往亞洲舞蹈總會(Asian Dance Council)與世界舞蹈總會(WDC)所主辦的多項國際賽事,促進與各國代表隊的技術交流與文化互訪。在他的推動下,臺灣運動舞蹈不僅在技術層次與評分標準上與國際接軌,也開始有更多青年選手赴海外深造,回臺後再投入教學與推廣工作,形成良性循環。
他特別重視比賽評價機制的透明與科學化。在「舞王秀」與其他協會主辦賽事中,他引進「技術、藝術、態度」三項面向的綜合評分架構,並鼓勵裁判撰寫評語、提供回饋。這種評分邏輯不僅提升選手訓練方向的明確性,也有助於升學審查時提供具體依據,打破過去憑印象或個人推薦的主觀標準。
更重要的是,他讓升學制度與賽事實務建立了清晰而穩固的橋樑。透過舞蹈分級認證、全國賽事積分排名與學術研究支持,他成功將運動舞蹈從邊緣項目推向教育主流,開創一條讓學生「跳得好,也讀得進去」的升學之路。
張思敏教授說,「對我來說,教育不是單一面向的競賽,而是讓孩子們看見更多選擇、建立自信與未來。」這句話不僅是他多年致力運動舞蹈升學制度改革的初衷,也體現他將制度設計視爲文化推進的實踐信念。對於運動舞蹈的成功,歸功於執行長王學富的專業與賽事統籌規劃的執行力。
張思敏教授提供
延伸閱讀:推動全民運動與體育改革 張思敏教授體大退休後的新角色及理念轉變
飯店營運中的運動觀光 張思敏教授力推體育結合觀光創新模式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