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企業“領航”產學研協同創新
創新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既是技術突破的“最後一公里”,也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躍。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發揮科技領軍企業龍頭作用,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從制度上保障企業參與國家科技創新決策、承擔重大科技項目。面對全球科技競爭新態勢,唯有讓企業真正成爲產學研協同創新的“領航者”,才能將科研勢能轉化爲產業動能,在創新賽道上贏得主動權。
對市場需求的精準捕捉,決定了企業在產學研合作鏈條中不可替代的地位。紮根市場的企業,具備銜接實驗室成果與車間需求的條件。相較於科研機構的理論推演,企業更擅長用成本覈算、工藝適配、用戶體驗等多種標尺衡量創新成果的實用性,確保產學研合作沿着價值創造的軌道推進。
企業是資源整合的行家裡手,能夠協調高校、科研院所的基礎研究與技術攻關力量,以及生產線的作業力量。這種對全產業鏈的把控力,能讓實驗室的“種子”在產業“土壤”中生根發芽,產生“1+1+1>3”的協同效應。面對創新風險,企業更有擔當勇氣,更擅長建立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風險預控體系。既懂得在技術成熟度與市場需求間找平衡,又能判斷何時該堅持投入、何時需及時止損,這種生存本能練就的風控意識,讓企業在整個創新鏈條中更具有主導作用。
從提出需求到產出成果,跨越這個關口,需要建立以需求爲導向的研發機制,完善“市場洞察—技術預研—聯合攻關”的運作體系,把零散的市場信號轉化爲明確的技術攻關方向。在聯合研發時,要協調好高校理論研究與科研機構開發的進度,讓創新沿着“發現問題—設計方案—創造價值”的路徑推進。
在這一過程中,打造創新聯合體是關鍵舉措。企業可與高校共建實驗室,把產業需求轉化爲研究課題,讓基礎研究提前植入產業化基因;聯合科研機構攻關關鍵技術,建立標準化流程實現技術轉化;通過產業鏈協同,把中試成果導入規模化生產。這種從理論探索、技術開發到產業應用的全鏈條協作,加速實驗室成果走向市場。
建立公平的利益共享機制同樣重要。這需要制定清晰的契約規則,明確知識產權歸屬、收益分配和風險分擔。應設立協調機構,動態監控研發進展,根據實際貢獻調整利益分配,真正實現風險共擔、利益共享。
政策支持也要精準發力。在研發投入環節,通過科研獎補等,形成多投入、多受益的激勵機制;在成果轉化環節,完善知識產權作價入股制度,讓專利變成可交易的資產。政策護航,有助於降低研發成本,形成創新良性發展生態。
當前全球科技競爭日趨激烈,讓企業挑起產學研合作的大梁,才能把更多“實驗室盆景”培育成“產業風景”。這是市場規律,更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必然要求。(作者:劉蓮蓮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