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腎病易貧血 中西合璧改善

臺北慈濟醫院中醫部醫師呂秉勳。(臺北慈濟醫院提供/李念庭臺北傳真)

75歲陳先生罹患膀胱癌與慢性腎臟病第3B期,左邊腎臟萎縮到剩7.78公分,腎功能下降出現手腳冰冷、疲倦、容易喘症狀,檢查診斷爲腎性貧血。每月以西醫紅血球生成素注射治療,搭配清熱消炎與補血涼血的中藥7個月,血紅素提升、貧血情況改善,腎臟功能也提升至3A期。

臺北慈濟醫院中醫部醫師呂秉勳說明,腎臟有產生紅血球生成素的功能,可刺激骨髓產生紅血球,若腎臟功能變差,會影響紅血球生成,也會因體內尿毒素升高造成身體發炎,進一步影響肝臟,不利腸胃道對鐵的吸收與釋放。

研究統計,第3期慢性腎臟病約4成病人有貧血情況,第4期約6成、第5期約7成,進入洗腎的貧血患者高達8~9成。貧血常見症狀包括頭暈、疲倦、臉色泛白、易喘、心跳加速。

腎性貧血的西醫治療,包括直接促使人體造血的紅血球生成素注射和輸血,介入時機須視病人血紅素及病況判定,藥物較少針對腎臟發炎給予調控;中醫則有多種抑制發炎的用藥,給予病人清熱、消炎、補血;中西合療更能提升治療成效。

呂秉勳指出,針對一般貧血,中醫會開立補血健脾胃等湯藥,如四物湯、四君子湯,腎臟病患會在此基礎上,加強腎臟修復、清除尿毒素用藥,如具有清熱消炎療效的黃連、大黃,及補血涼血消炎的生地黃、丹蔘。

另外,人蔘、當歸、黃耆則有研究證實可以刺激骨髓造血,若能持續治療,大多病人能延長造血針的注射頻率,若狀況穩定,也有機會免於注射造血針,持續追蹤血紅素數值即可。呂秉勳提醒,有慢性腎病者,應定期追蹤血紅素與鐵指數;一般民衆應顧好日常飲食,攝取含鐵、維生素B12、葉酸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