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瀘縣:春耕備耕正當時 多措並舉守護糧食安全

隨着氣溫逐漸回升,瀘州瀘縣全力以赴備戰春耕生產,爲全年糧食豐收打下堅實基礎。

3月3日,在瀘縣潮河鎮伏魚村旱育秧基地的20多個“智能大棚”內,村民們正在農技人員的指導下,有序地消毒、撒種、蓋土、施肥。

“我們這個大棚旱育秧優勢是有恆溫系統、排風系統 、換氣系統,還有卷膜系統和灌溉系統,能夠控制旱育秧在生長過程中的溫度、營養和水分。按照秧苗生長的需求進行補給控制。”瀘縣潮河鎮伏魚村黨總支書記、村主任遊書忠說,去年大棚旱育秧表現非常好。

只見遊書忠將大棚內第一個、第二個籠頭開關擰開,噴霧狀的水就均勻灑在剛灑下種子的地裡。

瀘縣農業農村局種植業股高級農藝師鄧德軍掀開覆布,層層疊疊的秧盤顯露出來,白色晶瑩的針狀秧苗映入眼簾。

“看,好整齊!上個星期四才播種的,再隔兩天就可以移盤了。”鄧德軍高興地說。

“今年,大棚內又引進了暗化育秧技術。”鄧德軍解釋說,疊盤暗化育秧技術即將經流水線播種後的秧盤,疊盤堆放,每20-25盤一疊,每疊最上面放置一張裝土而不播種的秧盤,上面覆蓋不透光雨布,放置於溫室大棚內。該技術具有出芽整齊、出苗率高,最大限度的降低早春低溫對早稻育秧不利的風險。

今年,瀘縣集中旱育秧面積在3000畝左右,通過統一優良品種、統一創新技術、統一規範管理,以後水稻成熟期一致,方便機收、節約成本,惠及羣衆。旱育秧預計30天左右完成出苗,將實現水稻移植栽種6萬畝。

據鄧德軍介紹,今年瀘縣採取“增技術、備農資、強裝備、保用水、穩播面”等措施,做好今年的春耕工作,確保糧食安全。

增技術。瀘縣同省農科院簽訂技術服務協議,制定適宜於瀘縣糧油作物規範化栽培技術規程,採取流動現場培訓會、微信當家羣宣傳、發放技術資料彙編等形式方式開展技術培訓30餘場,發放資料1萬餘份,重點培訓推廣優質高產品種,配套栽培技術和高效栽培模式,幫助各鎮(街道)、村社幹部、技術骨幹和農戶掌握主要技術要點。

備農資。瀘縣政府已統一採購發放水稻種子23.45噸、農膜122噸,預計3月前採購發放有機肥1.73萬噸。截止目前,供銷社社有企業已儲備化肥4687噸、儲備種子32.8噸、儲備農藥8.6噸;全縣359家農資門市已完成農資儲備,可保障春耕生產各類所需物資。

強裝備。全縣有提灌站482座/1.95萬千瓦,其中信息化提灌站103座、太陽能提灌站1座,移動式灌溉設備1.25萬套/26.48萬千瓦。擁有農用機械35367臺,農機專業合作社11個,省級區域農機社會化服務中心2個,能爲春耕備耕生產提供保障。

保用水。全縣共有中小水庫132座、山坪塘8469座、石河堰586座,可用水量共計7763.79萬立方米,可保灌47.4萬畝;目前已蓄水的冬水田有40.2萬畝,無水田塊可通過提灌站抽水、水庫保灌等方式灌溉,春耕生產用水有保障。

穩播面。2025年,全縣預計大春糧食播種面積121萬畝以上,小春季糧食種植面積7.91萬畝、油菜種植面積26.04萬畝,其中:水稻預計完成播種56.5萬畝,玉米22萬畝,高粱8萬畝,大豆8.5萬畝,正季紅苕25萬畝。(曾佐然、陳富敏、杜雨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