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建言丨全國人大代表秦英林:構建科學育種體系,將建種豬選育平臺

本報記者 蔣政 北京報道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繼續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這也是“生物育種”連續第五年走進中央一號文件。

《中國經營報》記者瞭解到,在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牧原股份董事長秦英林繼續關注種豬育種問題,建議構建科學種豬育種體系,一定要把兒時的香味找回來,讓人們吃上又健康又美味的豬肉。他還提到,牧原將投資60億元搭建一個超健康的種豬選育平臺,讓中國豬的育種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上。

種豬育種要做到完全獨立自主

在過去5年,中國種豬進口經歷了過山車式的鉅變。根據《南方農村報》統計,從2020年創紀錄的3.2萬頭進口高峰,到2024年的3891頭,中國養殖業正在處於深刻變革期。

秦英林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建議,構建科學種豬育種體系。

秦英林分享了牧原採用的輪迴二元育種體系。他表示,牧原種豬育種,同國外模式有所差異。傳統育種呈金字塔結構,由曾祖代繁育祖代豬,再生父母代,種豬再生商品豬。而牧原採用輪迴二元輪交的方式,減少中間兩個世代,突破原來育種模式,降低成本並提升效率,擺脫了對種豬進口的依賴。

記者注意到,牧原在此前接受投資者調研時提到,公司建立的輪迴二元育種體系,滿足前期快速發展階段的生產需求。經過多年持續的選育,公司已具備較大規模的種豬羣,當前種豬體系可以支撐養殖端實現更高的生產業績。

同時,牧原還在育種方面對外展開合作。2024年7月,牧原股份與託佩克公司合作打造的種豬核心場在甘肅涼州開工,將託佩克公司的優良種豬資源與牧原的育種平臺優勢緊密結合,旨在培育出更多性能優良的種豬。

秦英林認爲,育種工作沒有止境,當下大家對豬肉在量的需求夠了,但是對豬肉更香、品質更好提出更明晰的要求。牧原將投資60億元,搭建一個超健康的種豬選育平臺。

該平臺建起來之後,無論對經典育種方法、數量遺傳學育種以及當下的分子育種,都具有重要意義。中國豬的育種工作可以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同時,還能面向中國未來的豬肉消費習慣,在肉質研發上持續創新。

據其透露,牧原已經找到了肉質更好、更香的豬羣,現在需要將這些優秀的種豬全部複製出來。過程可能還需要幾年時間,但路徑是清晰的,要把兒時的香味找回來,讓人們吃上又健康又美味的豬肉。

推動生豬產業高質量發展

在日前舉辦的“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成效”系列新聞發佈會上,農業農村部發展規劃司司長陳邦勳提到,2024年年初農業農村部將能繁母豬保有量目標由4100萬頭調減到3900萬頭,取得了良好效果。截至2024年12月末,全國能繁母豬存欄量是4078萬頭,接近105%的產能調控綠色合理區域的上線。2024年出欄生豬頭均盈利214元,比2023年提高了290元。

秦英林認爲,要推動生豬產業高質量發展,需要從五方面入手。

一是持續推進養豬業的智能化發展,賦能生豬產業成爲現代產業;二是堅持綠色低碳發展;三是構建科學的種豬育種體系;四是持續推進豬病淨化;五是持續推行全價日糧、營養平衡、節糧增效、低碳減排。

他表示,養豬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標誌有三個體現:產業好、產品好、從業者好。

在產業方面,要用智能化來裝備行業,實現高效生產,比照國際先進水平來發展,同時還要綠色低碳。養豬行業一定要用智能、新時代的科技賦能傳統產業,讓傳統產業能成爲現代產業、未來產業。同時,農業是耗能耗時較大的行業,要走綠色低碳的發展道路,牧原現在養豬碳排放已經在全球處在優秀水平,而且是領先狀態。

在產品方面,產品好一定是物美,豬肉要越來越好吃,同時價格還要低廉,讓所有的消費者能攝入更多的營養,能夠擁有美好的生活。牧原將在肉質研發上持續創新。

在從業者方面,秦英林認爲,當前農業、養殖業工作比較繁重,體力勞動多,工作環境較繁累。如果用了智能化之後,從業者就能夠在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中工作,農業就成了一個體面的職業,生產者也能夠受人尊重,就業穩定、收入更高,社會更和諧。

秦英林還提到,通過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把牧原所具備的能力、已經成熟的方案複製到農戶中去,用現代的智能去賦能,幫助農民升級,使農民不離崗、資產不沉沒,減少內卷,把原來的舊產能升級成爲現代產業,能夠成爲高效率的生產,同時也要讓原來的從業人員升級成爲現代的養豬職業人。

(編輯:於海霞 審覈:孫吉正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