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是被叮?真的有「招蚊體質」 專家教正確止癢:熱敷是錯的

夏季高溫,蚊子繁殖速度加快。蚊香示意圖。 圖/Ingimage

臺灣各地連日高溫炎熱,夏季的討厭鬼──蚊子,也悄悄進入繁殖高峰期。根據日媒「めざましmedia」報導,害蟲防治專家白井良和指出,今夏氣溫高於往年,大幅縮短蚊子從卵到成蟲的發育週期,可能導致蚊子數量大幅增加,成爲防疫與生活的大敵。

而坊間許多關於蚊子的都市傳說,其實有些是真的。像蚊子特別偏好體溫高、新陳代謝快、二氧化碳排出多的人,因此小孩特別容易被叮,喝酒的人在體內分解酒精後,會排出二氧化碳、體溫升高,也容易成爲蚊子的目標。此外,蚊子也怕35度以上高溫,白天通常藏身於陰涼處,活動高峰反而是在傍晚與夜間,這也說明了爲何傍晚特別容易被叮。

血型方面,研究顯示O型人最容被咬。其次依序爲B型、AB型和A型。而血液黏稠者較容易感到搔癢,因蚊子吸血過程不順暢,容易讓引發搔癢的唾液殘留在皮膚內。至於坊間流傳以熱水衝叮咬處止癢的做法也不正確,因蚊子咬引發的癢來自過敏反應,熱敷反而可能擴散不適,正確做法應是冰敷才能止癢。

至於防蚊妙招方面,除了使用防蚊液外,Yamazaki動物看護大學長島孝行教授建議可用酒精溼巾擦拭皮膚、洗淨腳底與指縫,減少吸引蚊子的氣味;另外蚊子常從腳踝處靠近,因此防蚊液應集中噴灑在下半身。如果真的要打蚊子,也別再左右夾擊,從上往下出手命中率更高。隨着夏季進入高峰,瞭解這些防蚊知識,有助大家過個較爲舒適、減少被蚊子叮咬的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