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指「中國是境外敵對勢力」 她示警:勿賭上臺灣前途

▲立委楊瓊瓔。(圖/ETtoday資料照)

記者崔至雲/臺北報導

總統賴清德今(13日)在總統府表示,「中國是臺灣境外的敵對勢力」。國民黨立委楊瓊瓔表示,在美國總統川普、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要開啓互訪的時刻,賴清德不僅屏棄過去承諾主張的「兩岸合作交流」,還更力催兩岸敵意的油門,不禁讓人擔憂,執政黨是否是爲了在朝野大罷免的政治分歧上加大力度,而恣意賭上國家前途未來?

楊瓊瓔表示,賴清德競選時的兩岸政見,當時被認爲是要延續前總統蔡英文的兩岸路線,賴清德後來也不斷主張兩岸要「以對話取代對抗,交流取代圍堵,進行合作」,還說「可先從重啓雙邊觀光旅遊,以及學位生來臺就學開始,一起追求和平共榮」,但是,就職不到一年今天就做出重大宣示,賴清德是否打臉了蔡總統跟過去的自己?過去熟知的美、中、臺關係理論,無不尋求一定的模糊空間與平衡,來追求和平最大可能,而又如即使美中現在經濟等層面都對抗,卻也要辦兩國元首互訪的「川習會」甚至生日會,因爲大家都知道,對話及交流才能減少誤判,減少誤判才能進而降低戰爭風險。

楊瓊瓔指出,反其道而行的賴清德,是否有和美方或其他區域夥伴充分溝通?是否完整評估戰爭風險與國際情勢?她也認爲對於中國的文攻武嚇手段,政府要有應對措施,但大動作由總統宣佈「敵對勢力」、又一口氣拋出十多項未經時間凝聚共識的重大政策改變,真的是對臺灣最好的做法嗎?

楊瓊瓔表示,美、中都以各自國家利益爲至上,臺灣要在兩強間堅韌生存、不淪爲棋子,靠的不是暴衝的棋手,而是堅實國防、靈活的外交策略,謀定而後動。賴提出的政策涵蓋軍審軍法、加強管理軍人及公務員、港澳人士,甚至連宗教和演藝人員赴中都要納管。更有「全面深化青年學子對中國的識讀教育,以及對兩岸交流應有的認知」的說法,這句話放在極權政府的「思想教育」中,其實也不太違和,這麼多重大爭議與浩繁的政策,提出前都不用與民意溝通、都不用透過公聽會、民調、政策研究來凝聚朝野共識嗎?

楊瓊瓔指出,不得不擔憂,賴清德之所以急着這時提出範圍超廣的重大法案,是否和民進黨推動「大罷免」宣講有關?因爲這些政策都涉及修法,最後一定會送到立法院審議及表決,立法院本是民代爲民發聲容納多元的場域,可以預見這些法案一送進來,一定會造成更嚴重的政治分歧,還是這纔是政府真正在意的事?

楊瓊瓔強調,自己生在臺灣,長在臺灣,以臺中爲家,一輩子都打算爲這塊土地貢獻己力,如有任何對臺灣的不利,她自己會第一個站出來捍衛,也支持健全臺灣的防衛機制,但總統今天對兩岸路線跟政策的近乎獨斷,是否真的符合和平、穩定發展的國家有利策略?

楊瓊瓔表示,賴清德今演說也說「在社會中種下不和的種子,讓我們忙於內部矛盾,而忽略來自外部的真正威脅」,這句話也原封還給執政黨,如果總統的大動作,真的只是爲了在大罷免的國內政治分歧上爲綠營添柴火,那就是恣意賭上國家未來,絕非國民之福,期盼政府對自己的政策能有完整的說明,更也要考量到國際情勢,做出真正對臺灣有益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