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弱勢易陷「能源貧窮」 臺大盼政府成立氣候衝擊基金

臺大風險中心與臺灣世界展望會合作針對844個非原住民案家,進行進行臺灣能源公平研究調查,今天對外發布成果。(蔡佩珈攝)

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針對臺灣世界展望會逾800個案家調查發現,在夏天的時候,近6成案家的能源支出佔工作收入比例10%,更有3成超過20%,比重比非夏季還高,且逾2成案家知道節能政策補助,但因無法支付自負額,不願意更換二手、老舊甚至壞掉的家電,強調社經弱勢羣體容易陷入「能源貧窮」,呼籲政府辨識、釐清這些羣體,並從去年超徵5238億稅收的一部分成立氣候/社會衝擊基金。

臺大風險中心與臺灣世界展望會合作針對844個非原住民案家,進行臺灣能源公平研究調查,今天對外發布成果,調查發現18.84%、近2成的案家因爲經濟問題,經常、總是遲繳能源費用,或曾遭斷水電、瓦斯。

細看能源支出佔工作收入的比重,56.90%案家的夏季電費,佔工作收入超過1成,30.49%佔比超過20%;39.60%案家的非夏季電費,佔工作收入超過1成,20.05%佔比超過20%,代表能源弱勢者在夏季的比重比非夏季更高,且因他們的收入較低,能源價格佔其收入比例相對高,若能源價格變動將對其有相當大影響。

此外,調查顯示,76.42%家戶擁有二手家電、84.72%家戶有使用超過10年或快壞掉的老舊家電,均以擁有二手冰箱爲最大宗,即便35.56%案家知道二手家電較耗能,但因爲經濟困難,無法修理電器,22.27%知道有節能補助,但因無法負擔自負額,不願意更換老舊家電。

臺大風險中心主任周桂田指出,社會經濟弱勢因其取得能源、能源支出、能源效率與負擔成本,容易陷入能源貧窮結構,特別在夏季電價期間,經濟負擔相當高,是淨零、能源轉型的敏感羣體,加上近期美國對等關稅政策可能引發全球經濟衰退,加深弱勢的負擔,陷入更嚴重的能源貧窮。

他提出5大建議呼籲政府落實,包含辨識能源脆弱羣體、釐清脆弱結構特性、擬定能源公平分配、強化政策溝通機制,並就2024年超徵5238億稅收部分成立「氣候/社會衝擊基金」,以因應各項變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