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國貨運動 名稱舍「中」醫改「國」醫

非驢非馬:中醫、西醫與現代中國的相互形塑(左岸文化)

國貨運動興起於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前夕,主要是鼓勵人民購買國產商品以支持國家經濟獨立。藉由全體一致的經濟行動來回應國恥,國貨運動標誌了一種新式羣衆運動的興起。於是,政府官員與新興的中國資本家共同努力把愛國精神與購買國產商品連結爲一。藉着把中藥轉譯爲「國貨」,中醫支持者不止可以爭取到中藥業者,更可以爭取到原本並不關心中西醫之爭的國貨運動的人士。結果證明這是一項非常成功的策略。除了中醫藥業者本身之外,全國商業聯合會、國貨維持會以及藥業職工會(主要是藥業工人)都立刻表態支持示威抗爭。實際上,中國的藥業協會不僅從一開始就加入這場抗議活動,而且還接待了來自上海以外地區的代表。

在第一天結束之前,杭州中醫協會的一名代表說出了所有與會者的心聲:「全國中醫藥團體之團結,與此次之全國代表大會,爲空前未有之首舉。我中醫藥界,受人摧殘,至於如此,實堪痛心。今日爲我們代表大會開幕之第一日,我中醫藥界同人,應以今日爲紀念日,亦即『三一七』爲我們今後永久之紀念日。」他的提議獲得熱烈鼓掌通過,於是三月十七日就此定爲「全國醫藥大團結紀念日」。與會者最爲感動興奮的一點,就是目擊彼此以全國大會代表的身分齊聚一堂,從而見證了中醫是一個全國性的團體。這個目標當然不可能僅靠一次聚會達成,而需要持續不斷的努力。爲期三天的大會裡討論並且通過了一百零五項議案。除了反對餘巖的提案之外,中醫支持者也決議成立一個永久性的全國組織──不只代表中醫執業者,也代表製藥產業──藉此「集中力量,以御外侮」。

許多代表提議藉此機會爲中醫業與中藥業建立起永久的結盟關係。於是決議建立全國醫藥團體總聯合會,其中包含中醫界團體、中藥界團體,以及藥業職工團體。

此處必須釐清的是,大會與會者刻意避免提及「中醫」,反而在他們的總聯合會與次聯合會名稱當中強調「全國」一詞。這麼做顯然是爲了製造他們代表中國大多數醫師與藥師的印象。在總聯合會之下,也設有各省、各縣與各區域的分會。面對被廢止的威脅,中醫執業者踊躍加入。在三年內,分會數目就從兩百四十二個增加至五百一十八個,包括在香港、菲律賓與新加坡的分支機構。爲了迴應餘巖提案的威脅,史無前例的跨國中醫網絡開始逐漸成形。

大會中最戲劇性的一刻,就是當與會代表要爲他們的專業「正名」之時。代表們不僅排斥「非科學醫」與「舊醫」這類帶有貶義的名稱,而且令人意外地,也決議拒絕「中醫」之名,儘管有些人已經如此自稱好一陣子了。郭適(Ralph Croizier)關於中醫的開創性研究的結論指出,國醫運動的主要動力是一種心理認同的需求,源於支持者希望能在文化鉅變下保有獨特的中國認同(uniquely Chinese identity)。如果這真是最主要的動力,實在難以想像其支持者爲什麼舍「中醫」而偏好「國醫」之名。(四之四;摘自《非驢非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