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ADHD未用藥怨父母害慘 他靠服藥治療找回人生方向

衛福部今日(25)舉辦「擁抱孩子的不一樣 特殊需求兒少的教養策略」終止兒虐守護系列記者會,ADHD個案林彥宇分享自身故事。(李念庭攝)

「我也想成爲被人稱讚的小孩,也想被認同。」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個案林彥宇分享,自己幼稚園就有明顯過動症狀,小學3年級確診,但因當時衛教資源不普及,父母擔心吃藥上癮、副作用,沒讓他服藥治療,選擇其他訓練替代治療,但對病情都沒有幫助。

林彥宇回憶,小時候媽媽曾叫他去買醬油,店面離家只要5分鐘路程,他出門後卻沿路追着昆蟲、蝴蝶跑,在社區繞來繞去,花了整整2小時。直到長大後才知道,那天媽媽全程跟在自己身後,沿路一直哭,只因擔心「我的孩子未來該怎麼辦?」

林彥宇坦言,雖然知道父母很用心,但他也曾埋怨父母不讓自己服藥治療,導致自己童年十分痛苦,學校、工作、愛情、人際關係都因ADHD,遇到很多挫折、失去很多人、受了很多傷,生活一團混亂。

不過,他了解媽媽的愛,也體認到特殊需求孩子家長的辛苦。林彥宇大學進入社工系,實習時接觸到一名ADHD孩子,穩定服藥、主動面對疾病,萌生「我也想對自己負起責任」的念頭,開始接受藥物及專業治療,重新找回生活節奏,踏入兒少保護工作,如今在苗栗縣身心障礙者服務中心擔任社工督導。

臺大醫院副院長高淑芬說明,特殊需求兒少症狀,包括過動症、自閉症、情緒障礙等,這些神經發展障礙症,皆仰賴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然而,全國流行病學調查顯示,任一精神疾病盛行率爲25%,但健保資料庫就醫率卻僅2.8%。

高淑芬表示,ADHD包括注意力缺損、過動及衝動3大症狀,孩子會出現無法專注、注意力分散、忘東忘西、坐不住、精力旺盛、話太多、缺乏耐心、愛插嘴等症狀,增加父母扶養上的壓力。呼籲早期評估發現、早期介入、提升各項治療可近性,協助孩子、父母迴歸正常生活。

針對家長如何教養ADHD孩子,冬青心理治療所心理師金融公佈4招,包括「建立固定作息與規律生活」、「指令簡單清楚,一次一件事」、「善用正向鼓勵與獎勵制度」及「分段完成任務,降低挫折感」。

金融說明,當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忘記時間,建立固定起牀、吃飯、寫功課、睡覺時間,規律生活能讓孩子降低焦慮及衝動行爲;由於孩子注意力渙散,應用簡單明確的語句下達指令,減少大聲催促,用溫柔堅定的口吻說話。

此外,也要多多稱讚孩子具體行爲,可以建立完成任務給予獎勵的制度,每天結束時親子一起回顧「今天做得最棒的3件事」,透過正向回饋,提升孩子自信;將大任務切成小步驟,例如功課分成2次寫,使用計時器幫助建立時間感,並不吝鼓勵孩子所有的小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