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六福村動物展演環境遭判刑 動保團體批濫訴打壓
臺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理事長林宗穎提到,動物因展演遭虐待、不當對待,往往需要依靠動保團體秘密調查、揭露真實情況供政府評鑑參考,國際上是如此,臺灣也是如此,並且依過往經驗來看,秘密調查確實能夠爲動物環境作出改善。(賀培晏攝)
動保團體鳥語獸躍召集人林婷憶爲調查六福村動物展演後臺環境,2023年間至六福村聲稱的「未對外開放區」,紀錄後臺動物生活環境,遂遭六福村提告,後續臺北高等判決妨礙秘密定讞,對此動保團體今(24)日舉辦記者會,聲援該動保行動,並守護公益揭弊的空間,強調公益行動不應遭打壓,呼籲政府與社會正視動保調查的重要性。
動團說明,自2022年起揭露六福村十年間八隻長頸鹿接連死亡以及商業利用獅子、老虎供遊客餵食,成功促使林業署駁回其引進更多長頸鹿的申請和函釋《野保法》保育類動物不得進行表演及與人互動等。
動團補充,2024年進一步揭露禽鳥表演後場的惡劣環境,促使地方政府在評鑑中列入重點檢視,雖促成後續改善,但每一次揭弊行動卻都伴隨着來自六福村的訴訟追殺,包括「加重誹謗」、「侵入住宅」、「妨害秘密」等罪名。
臺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理事長林宗穎提到,動物因展演遭虐待、不當對待,往往需要依靠動保團體秘密調查、揭露真實情況供政府評鑑參考,國際上是如此,臺灣也是如此,並且依過往經驗來看,秘密調查確實能夠爲動物環境作出改善。
林宗穎指出,然而本次調查員試圖揭露鳥類展演工作後臺環境,卻遭六福村提告並勝訴,此一判決恐對未來公益調查造成更大限制;再者,秘密調查揭弊動物受虐,爲公益性質,不應構成妨害秘密罪。
臺灣動物平權促進會執行長林憶珊認爲,六福村提出的諸多訴訟是典型的策略性訴訟,不在於司法勝訴,而是浪費司法資源,藉濫訴來使公民團體與動保人士害怕,藉以產生寒蟬效應,阻止公民社會的監督。
臺灣動物保護行政監督聯盟理事長王唯治表示,六福村屢提訴訟,即使檢方不起訴,仍執意上訴,甚至自訴,這類惡意追殺只會加重動團壓力,而地方政府的失職,更是促使民間不得不介入調查與揭露的根本原因。
動團強調,動物展演場所的許可審查過程欠缺透明機制,從審查委員名單、會議紀錄,到改善要求與實際執行情形,均未對外公開,導致任何單位、人員皆無須爲動物長期處於惡劣環境中負責。
動團呼籲,農業部應儘速修法,強化後場管理規範,並推動資訊透明化,讓外界得以監督,真正保障展演動物的身心健康、基本需求以及民衆的知情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