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練兵”到“用兵” 這場人形機器人跑馬不一般

證券時報記者 安宇飛

一場有人形機器人蔘賽的馬拉松,成爲了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從“跟跑”到“領跑”的里程碑。4月19日, 2025北京亦莊半程馬拉松暨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鳴槍開跑,成爲了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馬賽事。20多支人形機器人戰隊和10000多名人類跑者在同一路線並肩起跑,鋼鐵之軀與血肉之軀共舞,科技與生命共鳴。

也不乏聲音發問,人形機器人蔘與專門爲人類設置的馬拉松賽事意義何在?其實這是一場產業發展的“大練兵”,是檢驗人形機器人運動控制、傳感技術、能源續航、環境適應能力的“試金石”,是人形機器人加速“跑進”各個產業進行落地應用的關鍵一程。

運動控制技術是人形機器人的主要技術攻堅點之一。人的身體被認爲是“世界上最精密的生物機器”,在跑步的時候會不自知地調整重心、手腳協同、保持平衡,而這些能力對人形機器人來說堪稱難題,需要靠智能的算法、關節力矩的動態調整等複雜技術實現,每一個爬坡、下坡和轉彎都需要各個關節部位的精密配合。馬拉松這樣的長距離跑步賽事,就是檢驗人形機器人運動控制技術的絕佳“練兵場”和“考場”。

在20多支人形機器人戰隊共同參與的馬拉松比賽裡,3D視覺、距離感知、避障等傳感技術是人形機器人保證身體完好並取得好成績的關鍵。21公里的賽道長度,以及頻繁更換電池會影響比賽成績的遊戲規則,都考驗着人形機器人的續航能力。賽道路面上的坑窪、奔跑揚起的風塵、複雜的混合地形,檢驗着人形機器人的環境適應能力。

這場長距離的測試就像是一個“放大鏡”,會把人形機器人在上述能力方面存在的各種問題暴露出來,讓企業可以針對性進行技術改進。賽事中暴露出來的每一處不足,都會爲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指明新的攻堅方向。

而機器人馬拉松這場“練兵”,是爲了在各個領域更好地“用兵”。當人形機器人的運動控制、傳感技術、環境適應能力在這樣的賽事中“越跑越強”,人形機器人就能在工業製造、醫療、零售、家務等場景更好地落地。跑下這場半程馬拉松的21公里,是爲了跑通人形機器人落地的“最後一公里”。